观静,觉知

人类历史悠久的宗教不只是对于社会有着宏观上的稳定作用,客观上更赋予了人们在浩瀚、广漠的宇宙空间中生存的信心和勇气,其数千年来对人类活动困惑的解析、规律的总结,至今仍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念处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僧侣们总结出(亦说由佛陀传授)的正念技巧至今仍不失指导意义。

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
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
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
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
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
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
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留意自己的身体姿态,保持端正(而放松)的身体姿态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
或站立时,了知:我站立;
或坐着时,了知:我坐着;
或躺卧时,了知:我躺卧。
无论身体所处如何,只是如实地了知。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留意自己的肢体动作,当做出……动作时,心中默念“我在……”。

观静,觉知

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身随观身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按照放松的方式坐(或躺)着,只关心鼻腔内空气的进出。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当呼吸舒缓至似有似无时,感受身体随呼吸而发生的轻微的起伏变化。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
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观静,觉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内心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
内心不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
内心不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
内心不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
内心不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
内心不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
内心不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舍觉支;
内心不存在舍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舍觉支。
他了知未生起的舍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舍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觉支意即觉知、想法、念头。其中:
念觉支意即产生了思绪波动;
择法觉支意即分别、选择的念头;
精进觉支意即努力拼搏的念头;
喜觉支意即欢喜的念头;
轻安觉支松懈的念头;
定觉支意即坚定的念头;
舍觉支意即舍弃的念头。
七觉支不仅限于数量七,可以泛指思维活动的各种类型。

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七觉支而于法随观法而住。
如此,或于内法随观法而住;
或于外法随观法而住;
或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
或于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
或于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
或于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

观静,觉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今日签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