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乐”起源于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理论,指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竞争不断加剧,20%的精英阶层将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80%的非精英阶层民众则被边缘化。为了安慰社会中“被遗弃”的人,避免阶层冲突,大批令人沉迷的、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消遣产品被创造了出来,以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消解不满情绪和精力,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就像是为解决吃不到奶而啼哭的婴儿而给他们塞上奶嘴,尽管实际上仍然吃不到奶,但也能安慰与平稳他们的情绪,因此被称之为“奶头乐”。
具体而言,奶头乐的危害有以下几方面:
避风港
“奶头乐”给人们营造了一个暂时逃避现实痛苦的温柔富贵乡:
1、写论文多头大,刷刷搞笑视频压压惊;
2、找工作多麻烦,玩一下游戏就当自己成为了虚拟世界的王者;
3、出现争议话题,当当键盘侠立马感觉自己很有见地;
4、生活空虚,一部接一部地看偶像剧,意淫霸道总裁爱上我;
5、为爱豆无脑打榜,以为爱豆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
当下我国在经济、科研方面面临着种种挑战,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年轻人若在奶头乐提供的风潮中沉溺,耗费掉大量时间,实属可惜。
放弃思考
“奶头乐”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模式,使人没有动力进行深度思考:
1、写一首诗要有一万首诗的积累;
2、接受自己的对立面理论就像用利斧劈开心中的尖冰一样艰难;
3、系统地掌握知识需要时间的积累,大脑必须浸润其中进行理解消化……
这一切,都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可是“奶头乐”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能获得快乐,让你有一种错觉,仿佛一切都很容易,一切都很轻巧。当人脑习惯了“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就很难去做那些“高投入”的事情了。
这种情况下,不用AI来打败人,人自己就放弃了物种的天赋优势,直接溃败于人际竞争。
物化注意力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流量王道下的“奶头乐”已成巨大产业。每一个从娱乐消费主义中获利的公司和个人都在拼命研究怎样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诱导人产生依赖:
1、你以为的可爱的点赞设计、让人欲罢不能的刷屏设计、精巧的推送算法……其实都是人为精心的设计安排,目的就是牢牢攥紧你的注意力。
2、你以为戳中你心的内容,在和资本捆绑以后,也逐渐走向了意外的结果——专门有人研究哪些是最能戳中你的内容,创作被高度类型化。
3、明星人设、正能量反转故事、炫富、励志选秀等等都能被批量生产……
当我们为免费使用平台产品而窃喜时,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被销售的商品。我们的注意力成了被无节制开发的矿产。
权利放弃
有研究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政治冷漠远远超越过去,拒绝参与政治活动预示着放弃了对社会的发言权,长期与政治脱离接触的情况,将破坏社会民主的功效。
丧失思考能力,任由媒体和权威摆布的大脑,将会慢慢让人“甘于”平庸,走向虚无。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值得追求的信仰,除了当下的短暂快乐。
可是人之为人,不正是因其具有苏格拉底所称的自我反思和检讨生活的能力?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和“开放心灵”应该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
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理应承担社会责任。
走出洞穴看到烛火也许会刺眼,可是看见光明远比身处黑暗来的更好。
让思维挣脱桎梏,拒绝“奶头乐”,才能真正迈向“成为你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