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指属于佛教者,或与佛教相关的,亦称“释家”。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贤者”。
缘起性空
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因缘和合的事物有生有灭,佛教把这种生灭的现象看作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就好像一个房间只有是空的才能住进去人,若是实的就难以容纳任何一物,所以真空才能妙有,不空就不会有。
因果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循环,我们能来到这里,必然有过去的因,我们现在的所做,未来必然会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理论。
十二因缘是十二个彼此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即老死、生、有(生存条件)、取(追求)、爱、受(苦乐感受)、触、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识(投胎时的心识)、行(前世的身行、语行、意行)、痴。这十二因缘彼此相依,流转不息,形成“六道轮回”。
四圣谛、八正道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便悟道了苦、集、灭、度这人生的四条真理,也叫四圣谛。四圣谛告诉我们苦是人生的常态,以及苦的原因和灭苦的方法,通过学习四圣谛就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最终得到涅槃。
如何修行佛法,佛提出了八正道,也叫八支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指明的八条正道,主要是引导众生,要正信佛法、正知、正见、正念、正定。千万不要人行邪道。
佛陀悟道后,提出了中道。中道也是佛法的最核心智慧,中道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苦修,中道也说明了佛法非唯心主义,也非唯物主义,而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结合,心物达到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生不灭。
四大、五蕴
四大指地、水、火、风四大为构成物质的元素;五蕴指的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三法印
诸行无常(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诸法无我(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涅槃寂静(放下一切后进入的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状态)是佛教的三法印。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
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