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论证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取决于其前提的数量和质量。构建有力的归纳论证有很多方法,而构建薄弱的归纳论证也有同样多的方法。理解会导致论证薄弱的各种逻辑谬误很重要,这样当你看到或听到它们时就能识别出来,并且自己也能避免使用这些谬误。
因果倒置谬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用来归类那些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这和归纳论证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在构建一个包含两个事件的逻辑论证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因为这两件事经常同时发生,其中一个就导致了另一个。这就是因果倒置谬误。它遵循以下一般形式:
- A 和 B 经常同时发生。
- 因此,A 是 B 的原因。
这种谬误假定,仅仅因为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其中一个事件就必定导致另一个事件。这种假定的依据是不充分的,没有足够的证据得出因果结论。
轻率概括谬误
在这种谬误中,没有足够的数据或案例来支持一个概括性结论。轻率概括遵循以下形式:
- 从总体 B 中选取了一个非常小的样本 A。
- 基于样本 A 对总体 B 做出概括性结论 C。
产生轻率概括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偏见或成见,二是由于疏忽或懒惰。要获得足够大的样本来得出合理的结论并不总是容易的。但如果你不能获得合适的样本,就不要做出概括。更好的做法是尝试扩大你的样本量,用更好的证据来完善你的论证。
合成谬误
这种谬误是指假设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所具有的属性也必然是这个整体的属性。例如,有人可能会论证,因为一台大型机器的每个单独部件都很轻,所以这台机器本身也很轻。这是一种谬误,因为没有理由做出这样的假设。
有时,声称部分的属性也是整体的属性的论证可能是有力的。要判断一个陈述是否有谬误,你需要确定从部分到整体的推断是否有正当理由。例如,如果一张桌子的每一个部件都是木头做的,那么得出整张桌子是木头做的这个结论就没有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仅仅因为一个事件发生在另一个事件之前,并不意味着第一个事件导致了第二个事件。假设第一个事件导致了第二个事件是另一种不合逻辑的谬误,被称为 “事后归因谬误”。这种谬误遵循以下模式:
•事件 A 导致了事件 B。
•事件 A 发生在事件 B 之前。
迷信是事后归因谬误的另一个例子。有些迷信被广泛信奉,比如 “如果你打碎了镜子,你会有七年的坏运气”。其他迷信则更具个人色彩,比如穿幸运衣物。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事后归因谬误,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导致这种结果的许多其他可能原因。
归纳推理一直被用来从具体事物中做出概括。但它也可能被误用,为种族偏见和迷信等提供论证。这些薄弱的论证涉及诸如轻率结论、因果倒置和合成(基于整体各部分的属性对整体做出结论)等谬误。学习如何识别这种有缺陷的推理将帮助你避免被它欺骗,也有助于你在自己的论证中避免犯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