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讲效率——3命题

体验

目标

  • 用词项构建命题;
  • 评估命题的真值;
  • 对命题进行内部否定;
  • 理解二值原则和排中律的前理论版本;
  • 运用双重否定;

内容

与词项不同,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而且必然是二者之一。
我们将真和假称为真值。一个命题必定非真即假。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既真又假,也不可能既不真也不假。

在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我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命题与它所描述的事实相符时,这个命题才是真的。

例如:“亚里士多德会死。”

如果我们到现实世界中去 “核实” 亚里士多德是否会死,并且发现他确实会死的,那么 “亚里士多德会死” 就是真的。当我们进行这种 “核实” 时,我们就说我们在评估这个命题。这种 “评估” 的概念与真值的概念相关联。在这里,真和假被视为 “值”。

有时,我们并不去核实,而是想弄清楚如果一个命题为真或为假,我们能从中推导出什么。我们假定它为真(或假),然后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换句话说,有时我们不想直接评估一个命题,而是想假设性地赋予它一个真值,看看能获得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我们在为一个命题指派真值。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所有人都会死’是假的,会得出什么结论?”

一个命题的否定是指当我们针对一个命题,表明它所表达的内容并非事实时所得到的结果。例如,“亚里士多德会死” 的否定是 “并非亚里士多德会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否定主语的谓语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会死” 的否定是 “亚里士多德不是会死”。

一个命题的否定本身也是一个命题:它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个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联系:当命题具有一个真值时,其否定就具有另一个真值。具体来说,因为 “亚里士多德会死” 是真的,所以 “并非亚里士多德会死” 是假的。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一个命题进行 “双重否定” 会得到原命题。例如,“并非并非亚里士多德会死” 实际上就是在说 “亚里士多德会死”。这一结果在逻辑中极为重要。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今日签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