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讲效率——7命题的组成

体验

目标

  • 正确识别主项、谓项和联项
  • 认识到表面上不同的命题可能意思相同的情况

内容

命题(亚里士多德称之为 “肯定句”)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句子。每个命题都有三个部分:
• 主项:命题所关于的范畴词项,或者说,命题中被赋予某种属性的那类事物。
• 谓项:在命题中被赋予给主项的属性,它也以范畴词项的形式出现。
• 联项:用来把谓项赋予主项的系动词。

然而,并非所有命题都以规整的 “主项 – 联项 – 谓项” 形式呈现。来看以下命题:
1、所有树都有树干。
2、柏拉图身高 10 英尺。
在这两个例子中,联项以动词 “有” 和 “身高” 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改写这类命题,使联项明确化。这样做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项词项和谓项词项所代表的类别。

看似联项的动词实际上是谓项的一部分。根据我们之前的例子,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改写该命题以展现其真实形式。
1、对于“所有树都是有树干的事物”,很明显主项指的是 “树” 这一类别,谓项指的是 “有树干的事物” 这一类别。具体来说,前一类别中的所有成员也都是后一类别中的成员。换句话说,这个命题是说 “树” 这一类别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有树干这一属性,而这一属性是 “有树干的事物” 这一类别中所有成员所独有的。
2、对于“柏拉图是身高 10 英尺的事物”,很明显所比较的两个类别是 “柏拉图” 和 “身高 10 英尺的事物”。我们是说,第一个类别的唯一成员(柏拉图本人)是后一个类别的成员。具体而言,柏拉图具有身高 10 英尺这一属性,而这一属性是 “身高 10 英尺的事物” 这一类别中所有成员所共有的。

所有非标准形式的联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改写。为什么呢?嗯,从字面上说,万物皆为 “事物”!换句话说,“事物” 这一类别包含一切,包括任何可能的主项所指称的类别中的成员。由于我们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断言 “是事物”,在谓项中明确这一点并不会改变原命题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命题可能意思相同但表面形式不同(即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潜在意思)。例如,看这两个断言:
存在没有叶子的树。
并非所有树都有叶子。
观察这两个命题,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意思相同。也就是说,它们都等同于命题 “有些树是没有叶子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