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目标
- 理解模态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 解释算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命题的内容;
- 定义三种模态概念:必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 定义不同模态概念之间的一些蕴含关系。
内容
“模态”(modality)指的是事物可能存在的某些方式。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命题由主项、谓项和联项组成, 各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可以添加到命题中的第四个要素是算子—— 简单来说,这些是能以特定方式作用于命题的词。
必然性
表达事物必然以某种方式存在。例如,苹果必然下落,而不是上升!对应的模态算子是 “必然地”。
现实性
表达事物的实际存在方式,不对它们是否可能以其他方式存在做进一步断言。对应的模态算子在句子中并不总是明确出现:虽然我们可能会用 “实际上” 来强调苹果是红色这一事实,但没有这种强调的陈述 ——“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也同样是关于现实性的陈述(实际上,这个苹果是红色的)。
可能性
表达事物可能存在的某种方式,不对它们在现实中是否如此做进一步断言。例如,苹果可能是红色、绿色或黄色的。对应的模态算子是 “可能地”。
模态蕴含关系
以下是命题(以 “贝丝是快乐的” 为例)的一些重要蕴含关系:
(1)“必然地,贝丝是快乐的” 蕴含 “实际上,贝丝是快乐的”;
(2)“必然地,贝丝是快乐的” 蕴含 “可能地,贝丝是快乐的”;
(3)“可能地,贝丝是快乐的” 并不蕴含 “实际上,贝丝是快乐的”;
(4)“可能地,贝丝是快乐的” 并不蕴含 “必然地,贝丝是快乐的”。
其中最不直观的可能是(2)。但试想,如果贝丝必然是快乐的,那么她快乐的这件事就不可能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如果贝丝必然是快乐的,那么她一定可能是快乐的。
模态语言 —— 使用 “可能地”“实际上”“必然地” 等算子的语言 —— 关注的是事物可能的存在方式。我们总是在对各种事物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即不可能)、必然性或非必然性做出断言。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以及这些不同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能够描述这类命题的逻辑框架。我们引入了算子的概念,以阐明我们可以做出的三种模态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