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中学校长很痛苦,一方面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中考和高考还没有大的改变,都不知道用人工智能是好还是不好。难道是用人工智能让我们的孩子们做更多的题目,做更难的题目吗?
一、为创新而学,是国家发展逻辑转变的支撑,是世界巨变的支点,也是未来每个人有意义生活的需要。
从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开始,中国就走在了模仿和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更是一篇波澜壮阔的追赶史诗。从1978年的北京街头和现在的北京,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其中重大的改变。
和“模仿追赶”相适应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的成本很低,全中国的人学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考卷,它的逻辑就是把最会考试的人挑出来,送到最好的中学和大学深造,然后去学习别人已经发明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
“模仿追赶”的底层逻辑是资源有限,所以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拥有一样的机会。比如这里只有一台别人发明的电脑,不可能给到所有人使用,只能给少部分人去研究。而有个家伙考100分,说明他学习模仿能力很强,100% 学得会,我们就把这个机会给考分最高的人。
因为我们“模仿追赶”的时间有上百年了,以至于我们普遍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学习知识,选拔出那些能考高分的人去占有有限的资源。这个选拔的过程既是分流分层的过程,也是淘汰“失败者”的过程。应试教育不允许犯错,犯错就要扣分,就有可能成为失败者。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这是近20年来在全球顶刊上发表的高引用论文的数据。2003年,美国高引用论文是中国的20倍,2013年是中国的10倍,到202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也就是说当下我们的科技指标已经超越美国。
但是如果你仔细去研究的话,你会发现我们大多是从1到10,10到100的成果,而0到1的成果是很少的。
有人会说,我们的科技发展已经很好了,现在为什么要变?就是要解决“从0到1”的科技原创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国家要从“模仿追赶”转变为“创新驱动”。
但是,经过12年不能犯错的基础教育以后,我们的大脑都格式化了,我们都怕犯错,只想考高分满分。我们现在面临的教育痛苦大都来源于此。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试需要改变,教育需要改变,但是我们却很自然地用人工智能来增强它的惯性,用人工智能让孩子们做更多的题目。这可能让我们的中考高考分数线更高了,但是我们从0到1的可能性变得更少了。
我们基本能预判到,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拓展,它将替代绝大多数重复性、标准化的工具性工作,唯有热情与热爱不可替代。让孩子们有热情有热爱才是我们教育要做的事。12年基础教育以后,我们的孩子还热爱这个世界,还热爱生活吗?
我们也可以预判,人工智能将带来无边无际的新工作,但当前这段时间是非常让人痛苦的,因为旧的工作在逐渐被替代,新的工作还没出来。
那么未来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未来我们的工作会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创新——创造新体验,创造新发现,创造新世界。“为创新而学”将成为全球教育的大趋势,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终极目标。
我举一个例子,我不认识五线谱,但是我最近这段时间痴迷于用人工智能做歌曲。我给大家听一下我最近给中国恐龙大展禄丰周做的一首歌,叫《我要去禄丰》。从写歌词到生成歌曲,到形成 MTV 都深度利用了人工智能。现在如果你到禄丰恐龙谷,你肯定会听到这首歌。
昨天我又上新了一首歌,是为中国恐龙大展内蒙古周写的《草原的尽头是大海》,你可以在“馆长和他的实验朋友们”视频号听一下。
有了人工智能,不懂五线谱的人可以做出自己喜爱的音乐。去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戴密斯甚至都不懂化学,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连科学家都可能替代。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创造无穷无尽的新世界。
我可以做一个元宇宙,这个太阳它是方的,它发出的不是阳光,而是冷气。你只要有想象力,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帮你实现。我们现在用DeepSeek,你告诉它,想要编一个俄罗斯方块的程序,短短几句话程序就给你编好了,尽管你都不懂编程语言。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
二、“模仿追赶”需要高分满分,而创新面前100分毫无意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追求高分这个动力逻辑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痛苦来源就是大家在用全部的力量干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创新的来源有三个。
创新方式一:涌现新思想
我们所有人刚出生的时候,大脑神经元是左边的那样。所有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通过遗传来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学习的本质就是建立大脑神经元的新连接。
但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不是死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在尝试新的连接。人睡眠的时候为什么会做梦?就是神经元的“脑筋搭错”。比如你梦见自己长了个翅膀在飞,就是脑神经搭错。脑神经搭错代表涌现了一个新的念头,大部分可能是很荒诞的,但是这其中就蕴含了涌现新思想的机会。也就是说,新思想源于大脑神经元的乱搭试错。
创新就是犯错,而100分不犯错,就不是创新。
创新方式二:发现新现象
新发现就是通过观察或者实验,让我们的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象。
这个老头叫布朗特,是个德国商人,也是磷元素的发现者。布朗特想发财,他研究炼金术,做了很多努力都没有成功。但是有一天他“脑筋搭错”,他发现人的尿液是黄色的,黄金也是黄色的,所以他就想,人的尿液里是不是有黄金?他收集了 5000 升的尿,估计有1万个人的尿,这肯定不是他一个人撒的,是向别人讨尿讨来的。
你们说布朗特会是考试考第一名的人吗?应该是考最后一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后一名的人才会说“来,给点尿”。布朗特把这些尿放在地下室提炼,最后炼出了磷,逆袭成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因为到现在为止,全球只发现了118种元素。那个时候没有诺贝尔奖,但他干的活和居里夫人没有任何两样。居里夫人发现两种新元素,拿到两个诺贝尔奖。
创新方式三:技术新组合
在技术层面上对原有技术和新现象进行组合,是源源不断产生新技术的过程。比如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新的技术。我把DeepSeek、Suno和剪映技术组合起来,就可以做MTV了。把技术组合起来,也是一种创新。

这张图片我想演绎一下技术创新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活版印刷是中国宋代毕昇发明的,但活字是泥做的,印几百份可能就不好用了。印刷术传到欧洲,德国的古腾堡把泥字改成了铅合金活字,实现了活字的工业化生产,从此书就可以印几万份、几十万份,以至于欧洲的农民家里都有一本圣经。
大家都看书多了,近视眼就多了。近视眼的增多催生了一个行业,就是眼镜行业。那个时候磨眼镜片磨得最好的是荷兰人,到现在为止还是他们做得最好。一个荷兰工匠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发现远处的美女看得很清楚,于是发明了望远镜。还有一个眼镜商把两个镜片叠在一起,发现微小物体看得很清楚,于是发明了显微镜。
你看,无论是新思想的涌现,新现象的发现,还是新技术的组合,都和考试成绩没有一毛钱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伟大不可以被计划。爱因斯坦大家都知道,1905年,也就是科举废除那一年,他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论文。但我告诉你,1905年爱因斯坦还不是科学家,他只是个专利局的公务员,只是他业余时间里热爱研究物理。

左边这个看着很帅的人叫赫歇尔。他的职业是音乐家,但他最大的热爱是做望远镜,一辈子做了400多个天文望远镜。他做了全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口径有1米,长十几米,用这个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逆袭成了世界顶尖天文学家。这也就算了,他还发现了双星系统,描绘了银河系,还发现了红外线。这个音乐家对物理并不懂得太多,却成了顶尖的天文学家。
其实,全球的科学原创大多不是出自有计划的科研。科学家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行为。
有人说那岂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对的。有的科学家很聪明,像费曼。有的看上去笨笨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差点被学校开除,爱迪生是真的被学校开除了。但是他们有共同的三个特质:自主有行动力,专注于感兴趣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富集和能力特长,坚韧不拔。
这是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共同特点,也应该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要义——自主、专注、坚韧。我们用人工智能不是要教孩子们更多知识,做更多题,而是要培养这六个字。
三、“为创新而学”需要理解的教育原理
第一,创造力源于独特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而非知识的极其丰富。
不是说知识越多,这个家伙的创造力就越丰富。没有知识,当然不行,但是知识过多,不见得就会创新。
如果你理解这个的话,就不会让孩子学更多的知识,考更难的考卷,因为这是错的!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做项目,没有时间动手实践,他做题都来不及,这样下去,在新的时代我们所有的美好的梦想都没办法实现。
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学习我们认为的所有重要的知识,而是要让孩子们掌握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大脑。我们每个人不一样,喜欢的领域也不一样。创造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源于群体中多样化的行动和试错。
比如这个房间里有一个宝贝,这个宝贝在哪里,长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就好比自然世界中还有无穷的未知等待我们去发现一样。我们是发张考卷,政涛主任考了第一名,让他去找,还是让所有人去找更容易找到?一定是让所有人去找才是对的,而找到的那个人就是拔尖创新人才。
所以,“为创新而学”,我们必须要大幅度地降低统一的学习要求,鼓励多样化的选择和兴趣发展。
在科技知识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知识的发展速度,我们就是拼命努力学习,相对知识增长来看,我们还是在变得越来越无知。
但如果站在创新角度,你会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掌握无限量的知识,而更需要拥有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加上独特的兴趣方向和知识富集,就能拥有创新能力,教育的内卷就会破解。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学完,现在差不多做到了。所有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所有的文字,所有的电影它全部看完,封顶了,但是我们人脑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
脑机接口比人工智能更可能引发争议。我甚至可以预言,你有钱,你可以买最好的芯片,插上脑机接口以后,你可以随时调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思想。但是我告诉大家,哪怕未来通过脑机接口获取无穷知识和资源的人,大脑插再多的知识芯片,也不代表他有创造力和行动力,不代表他拥有必然的成功和幸福。
▲中国首例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前瞻性临床试验手术现场
第二,最好的教育是能给所有孩子更多可能性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们都上好的大学。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衡水中学可以把河北所有北大清华的名额拿掉,它就是最好的学校了吗?衡水中学可以好到我认为它可以把全中国的北大清华的名额全拿掉,但是我认为,所有学生都考上好大学的学校不是一个好学校,给所有孩子有更多可能性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所有的孩子都考到北大清华了,那你们学校就没有马云,没有梁文峰,没有饺子,没有王宁了。
如果我们的中学校长们能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教育内卷也许真的可以打破。家长也是这样的。
我们看到从最顶尖高校出来的孩子容易成功,这是事实,但这也让我们的校长和家长产生了一个错觉: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成功幸福。为什么说是错觉?
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幸福是自主、专注、坚韧成就的。因为孩子自主、专注、坚韧,他才大概率考上了好大学,才决定了他未来工作有成就,生活幸福。
如果被老师、家长逼着,小概率也能考上好大学。但他上了大学可能就跳楼了,心理出问题了,或者毕业了找不到工作,他就躺平了,甚至找到工作也无法有大的成就。但是你自主、专注、坚韧,即使没有考上好大学,哪怕做厨师,也是米其林厨师。
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不明白这一点,就无法解套了。
现在,人工智能让哪怕智商很低的人也有了无穷的可能。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一定要让教育多样化。
当我们认为闸北八中是个好学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最好的时候,因为这是多样化的代表。但当我们不认为闸北八中是个好学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在退步。所有的学校一样好是不可能的,一样“糟”却是可能的。
▲上海市教育功臣、闸北八中原校长刘京海
多样化的大脑是人工智能的价值所在,人工智能让每个人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领域。哪怕在西部山区,也可以做出非常精彩的教育文章。
第三,实践行动是教育最应该有的样子,在学习多样化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是“为创新而学”的基本手段。
实践性就是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有限的解题是必要的,但缺点是解题往往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多样性不够,更主要的是缺少真实世界的意义感。
假如我给大家一些木头,让每人做一个板凳,没有一个人做出来的板凳是一样的。行动是多样化的来源,也是“为创新而学”的基本手段,更是我们生命意义的来源。
大量刷题的后果就是让孩子对真实的世界失去兴趣。
30年前我们在高中搞选修课,那些物理提高课、数学兴趣班,孩子们都不爱选,大家都选择其他的跟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课。但现在,你搞一个什么科技馆探索,没人选的,孩子们只选跟考试有关的,这个情况就非常可怕了。他没有兴趣,只有考试。
所以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善于发现现象,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付出行动?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基础教育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否则我们所有做的工作都是不作为,是在害我们的孩子,等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超过50%时,教育就会崩盘。
第四,“为创新而学”就是要培育出自信、专注、具有强大内驱力的人。
任何努力最终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自信,没有内驱力,都是毫无意义的。对世界的好奇、对某个领域的热情与热爱,不是外部能够直接给予的,需要每个人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创造出来。意义感也是无法赋予的,需要自我发现与锻造。
而激发内驱力的基本方法就是——万物皆可研究。有人说创新是科学家们的事,不是的。人类现在已知的知识可能只有一点点,就像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点点微尘。这世界未知的太多了,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研究,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比如说科学界已描述命名的昆虫约有100万种,而真正被深入研究过的只有极少数。为什么有的昆虫长得像木头,有的长得像兰花,我们都不知道,许多原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再比如说,我们看到衣服是红色的,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有人认为衣服本身有红光,这不准确。实际是因为衣服的材质会反射波长约650 纳米的电磁波(红光),而吸收了其他波长的光,这些不被吸收的红光反射进入眼睛后,才被视网膜感光细胞捕捉并转化为神经信号,最终在大脑中形成“红色”的感知。但是电磁波如何被大脑转化为“红色”的主观体验?至今无人知晓。
任何领域都有无数的未知,你只要连问三个为什么,很多都不知道。而如果大家知道这些,才会发现做题的真正意义。我们通过学习就是要找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去探索,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值得探索的。
四、总结: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新范式
最后,我稍微总结一下,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要闭门造车,去让我们的孩子做更多的题。
一是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这是现在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但不是要开一门人工智能课,而是要重构所有课程。
现在最可怕的,家长已经会人工智能了。他会出一套套考卷,他还会批,还会把错题集合起来,然后再让孩子做,还有自适应系统,就把我们的孩子弄得越来越一样,越来越卷了。
所以,基础教育新范式,第一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但不是开一门人工智能课,而是每一门课都用人工智能去改造原来“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二是人工智能要顺应人的成长规律,低幼时期尽量少接触人工智能,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形成强大的感官能力。
我不反对个别小孩子喜欢人工智能,但在幼儿园、小学大规模推广人工智能是不对的。孩子小的时候要发展他们的感官能力,感知这个世界,发展个体情感。这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基本功。
看人工智能一定要站在整个人类的进化史上来看。就像我们每个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这9个月是在重复40亿年的地球生命的进化史。从单细胞开始分裂,有的阶段像鱼,有的阶段像猴子。
而当我们出生后,我们每个人又在重复整个人类的进化史。比如刚出生的时候是不会走路的,走路是学会的,如果跟着狼你就只会爬了。我们大概300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 200万年前学会用火,30万年前开始使用语言,1万年前开始有文字,这个过程就是人出生以后在重复人类的进化史。而人工智能出现是比较晚的,所以我们的孩子接受人工智能教育要晚,而不是早。
三是构建多样化的大脑。
如果说人工智能让我们的孩子都变得更一样,那一定是错的。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在应试教育中,犯错是不可饶恕的,但是犯错却是创新的机会,甚至我上课讲错了也是多样化的机会,这对深信应试教育的人类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四是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为什么要推行教育均衡化?因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创新、创造。只有教育均衡化了,每个孩子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与能力,才可能拥有创造的可能性。
五是招生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这也是我最后想要呼吁的。招生考试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必然会存在,考试本身没有错,错在考试的内容和方式,错在招生仅仅以分数取人。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再犯错误,我们就又犯了400年前犯过的错误。在徐光启时代,中国和世界强国尚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时中国的GDP约占世界的30%,但是教育没有顺应时代需求进行变革,又延续了300多年的科举考试,这也导致了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跌入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
最后我再做一个广告。上海科技馆正在展出“中国恐龙大展”,欢迎大家前来参观。这个馆的展品平时你花10万块钱都看不到,超过一半的化石,前所未有的拿出来展览,之前都在科研人员手里,展现了恐龙没有灭绝时的整个过程,2000万年的标本都在。
我为什么用这个话题来结尾呢?恐龙灭绝了,但是有几种恐龙长出了翅膀,飞上了蓝天,幸存至今,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鸡。人工智能是人类未来文明的翅膀,我们只有掌握了它,把握了方向,才能在这次人类最大的危机中幸存下来。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演讲者:倪闽景,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教育者钱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