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境
不管路演和概念片做的多生动,教育产品在终端场景失灵一直是个通病。
人工智能(AI)基于结构化处理和训练权重开始形成了以语言(思维)为代表的内容生成能力,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进展,传统教育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题库类、批改类、视频类、咨询类、管理类、统计类)的目标和功能开始遭遇怀疑:现有的教育模式是需要强化还是需要破局?
素质类、思维类产品则是教育产品最后的顽强。然而,素质类、思维类产品以内容本身为唯一教育标识,以用户对内容的主动理解水平为质量标识,这是静态的和被动的,其局限在于缺失用户行为干预。
所有这些,根源在于传统教学理念、教育认知的影响。毕竟,技术进步只能创造可能,很难提供方案。
二、重构
博思尔雅面向未来教育,第一次从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处理出发,视思维方式的揭示和训练为目标,以步进约束作为教育机制。
具体做法是将内容切片,标记切片思维动作标签,将切片和标签部署在时间线上,内容默认只显示切片的思维标签序列。根据用户手动操作逐项(每次仅一项)展示时间线内容,用户阅读过程中需要保持充分专注,才能形成对切片内容的连贯印象,用户也因此被动进入深度的学习状态。
三、作用
用户的步进阅读的时间线就是在同步当前内容及其生成的思维过程,一次同步就是一次思维感知,多次同步就是对样本思维的强化。
用户持续地同步多样的思维样本,可以积累丰富的问题解决策略资源(对比仅指向学科习题的解题方法),并推动形成具备个性特征的问题解决惯性策略。
四、定义
在我们看来,以结构化内容为基础,以揭示思维变换过程为目标的产品可以称之为思维型学习产品。
五、运用
1、学习
学习是高度自主状态下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构建活动。
无论是教室内、还是校园外,也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可贵的总是快速聚焦、深入专注的脑力状态,这是我们本能的却常是无意识的能力。因此学习者真正需要的只是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主动意识,本站核心作用也只是导入——以交互导入同步、以同步导入心流。
2、教育
我们觉得,这应该是人工智能趋势下教育主要职能:
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内容性累积,更关注思维力成长,确保人们能够继续驾驭技术发展的成果并使之服务于大多数人的福祉。